厉害了!听听院士专家对常州发展战略怎么说……

常州本地新闻 2017-12-04 14:48:1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当前,是常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关口。常州应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克服规模总量劣势,持续发扬创新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洪银兴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当前,是常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关口。常州应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克服规模总量劣势,持续发扬创新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打造创新驱动体系。常州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以科教城为核心,集聚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和高职院校,在提升创新力的同时,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建议常州要继续发挥科教城的集聚效应,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一方面将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引进来,实现产业化落地;另一方面培育出新的产业飞出去,培养出常州自己的“独角兽”企业。

宋林飞

(南京大学教授、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一是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国家关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的44个具体目标,目前常州市已经达标70%左右,其他指标有望如期达标或接近达标。其中,有5个指标目前实现程度较低,个别指标实现的难度较大,对于这些指标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推进。这5个指标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和三类及以上地表水占比。

二是更加全面地定位转型跨越发展。现在,常州市委、市政府把“一城一中心一区”定位为战略支撑和主攻突破口,突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是正确的,符合常州发展实际,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从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角度来看,则需要更全面地定位。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以及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建议增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富裕文明宜居示范区建设,一起定位为“一城一中心三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要求。在发展智能制造、加强“智慧型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智慧社会”建设。建立与开放“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智慧司法”“智慧检务”“智慧法院”等建设水平。

三是扩大“澳门城”的预期效应。常州要找到发展新的动能,现在看来,常州的新动能之一,是“西太湖澳门城”建设。“苏澳合作园区(澳门城)”的规划正在进行中,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培养与扩大“西太湖澳门城”建设的预期效应。市发改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可以合作制定与实施一个中期计划,把这方面的预期效应培养起来、正确引导好、发挥应有的作用。

沈国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常州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对制造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产业发展的活力。

我们将企业的技术研发业务放在了常州,越来越多的高端研发人才也愿意选择在常州生活、发展。

建议常州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一方面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科研和产业的紧密融合,抢占技术高地,打造高端制造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发挥常州生态环境宜居、历史人文荟萃的优势,吸引海内外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为常州的改革发展注入更强的创新动力。

冯冠平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原院长、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誉理事长)

我是地道的常州人,18岁离开常州,去外地学习工作了大半生,在深圳呆了20年,创办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亲眼见证了深圳的高新技术发展历程。

几年前我把石墨烯引到了常州,经过几年的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当前全国许多地方对石墨烯也非常重视,有的地方对石墨烯的投入力度非常大。石墨烯是一种上游原材料,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我预计两到三年石墨烯研发应用会有更大的突破。希望常州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努力引导其壮大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我今年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首先要对常州表达感恩,是家乡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深爱着我的家乡。

常州是出人才的地方,历史上出过许多的进士和状元,近代又涌现出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还有很多的两院院士。常州是现代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作为常州人非常自豪的地方。

对常州的发展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业。常州的智能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要把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常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运用在现代产业的很多领域,我是做生物医药的,现在很多国际先进的医药企业都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研发新药。上世纪80年代,江苏的生物医药产业是全国排名前列,常州则是江苏排名前列。常州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那一定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二是要把研发作为一种产业。常州的科技产业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一定要把研发前移,将研发作为产业,常州的创新驱动必定会有更大的后劲。三是要推进精细化发展。常州体量、面积、人口不能与其他城市比,但可以精细化发展。瑞士的巴塞尔就是靠两个制药企业支撑起来的。如果常州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出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企业,就一定能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我相信常州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唐克林

(原中国南车执行董事、副总裁)

因工作关系,我几十次到常州,见证了常州30年的发展。从江南小城到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常州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乡协调等取得了不少成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州悠久的制造文化、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支持。

下面谈两点思考。

1、过去常州创造了非常好的历史,这是走向未来发展的很好基础。如何重塑辉煌,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很关键。例如,制造业是常州很重要的基础,但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在提要用工业立市、强市,如何避免同质化是绕不过去的命题。在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只有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2、创新性。经济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发展的动力源泉。产品、技术不是一劳永逸的,没有持续的创新,很容易被替代。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要想做出更多的“百年老店”,必须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以新技术不断迭代旧技术,引领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

周一星

(北京大学教授)

我的专业是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谈一点与常州发展战略规划有关的事。

从城市地理角度看,苏南诸城市之间,在东西方向上的吸引范围已经“瓜分”分配完毕,而且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强度已经非常高,格局改变的余地不大。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常州的过江交通上,认为拓展南北方向上的腹地,也许可以得到发展的推动力。说穿了,“城市的竞争就是城市腹地的竞争”。常州市对“中轴战略”的认识是统一的、认真的,要赶快行动起来,延伸常州的“中点位置”。

我以为,常州在古代得益于处在江南运河两个走向的转折点,即扬州到苏州段的近似中点;在近现代得益于又叠加了处于宁沪铁路起终点,即南京到上海的近似中点。这两个“中点区位”对常州昔日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在的交通网络里,常州不像苏州、无锡那样靠近长三角的较大门户上海,但是它处在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三大核心城市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与这三个高级重点城市的距离几乎相等,在“中轴战略”里,常州的区位特点可以得到新的、更充分的发挥。

屈贤明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

这几年,苏南的制造业是中国工程院的重点研究对象。

我们对苏南的印象很深刻,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大量专精特的民营企业,让我们看到了“工业强基”的希望;二是江苏省高度重视制造业,把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常州很早就提出了“智造”的概念。但我们分析苏南五市智能制造发展的时候,发现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五市产业没有差异化布局,城市之间缺乏协同性。所以,我们一直在研究五市如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现在,苏州提出了3C制造装备,无锡是物联网装备,南京是工业软件。那么,常州要发展什么?常州要找到“智造”的大旗。我建议,常州“智造”应该围绕发展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做文章。常州的传感器、机器人等产业有比较好的基础,这些都是常州发展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的条件。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有着很大的市场,如果做得好,到2020年,常州这个产业的产值就可以达到千亿水平,就可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此外,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产业、以充电桩为代表的电动汽车产业,也要继续重视,推动发展。

王德成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与创建科研机构,在智能制造等方面加快布局省市级创新中心,争创高级创新中心;通过出台配套政策与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防止因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当前的“智造”优势产业转变为传统产业。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力。突出应用型技术,加强成果、人才和研究机构的引进;充分利用基金资本措施,尤其是要形成专长于制造业跟踪与发展的基金等资本力量,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

三是形成智能制造的聚合力。围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形成创新、资金、产业和人才链一体化氛围。四是争创高级智能制造示范区,成为制造强国的名片。

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几年,汽车领域的新技术、新变化、新机遇不断涌现,特别是智能化技术、包括动力电池和车身新材料的出现,对传统的汽车生产制造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谋划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着眼未来趋势和新技术路线来考虑。

常州这几年汽车产业发展很快,北汽、车和家、众泰等一批整车企业纷纷落户,星宇车灯等一批配套企业成长势头良好,但整体来看,还是小的多、大的少。如何打响汽车产业的名片,发展定位很重要。

目前来看,传统汽车制造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常州要想赶上上海等汽车产业重镇的难度很大,但是可以结合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在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做到全国先进。

我有三条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对市域内的汽车产业发展作个科学布局,防止盲目竞争。比如全国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从前几年的200多家到目前只剩下80多家,未来可能还会有很残酷的行业洗牌,没有技术先进优势的企业是难以存活的。二是制定战略目标,把常州的新能源汽车定位为千亿级产业,并按照规划布局产业链。三是提升研发平台,把落户在钟楼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以及其他的研究机构提升到市级层面,与全市的汽车产业对接,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刘志彪

(南京大学教授)

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关键在于解决产业定位问题,基础在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我建议常州确立建设高级先进制造集群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系统化思维。具体表现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围绕建设高级先进制造集群这个目标,支持创新链、产业链发展。二是处理好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的关系。围绕产业链来安排资金链,进行金融创新,资本市场上要有“常州声音”。三是处理好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搞好常州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建立先进制造集群,核心在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学院地位、教师待遇,让职业技术工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就是制造业强大的标志。四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关系。把研发作为独立产业,才可以与金融业互动,否则投入就没有产出,就无法正常循环。五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六是处理好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一方面,常州要利用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基金、投资公司、PE、VC,搞金融集聚区;另一方面,不要仅仅满足于自力更生,可以适当利用上海的资源发展壮大自己。

马 宇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所所长)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开放为引领。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们的对外开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际上外商投资比例一般超过10%,常州去年的外资投入比重不到5%,有一定差距。

招商引资,不仅仅是一个资金的问题,而是先进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引入。过去有些外资政策出现了摇摆,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外资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常州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用足用好国内外一切优质生产要素,促进转型跨越发展。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一是加强“投资常州”的品牌形象塑造。现在很多招商引资还停留在传统的项目洽谈层面,要加大“营销常州”力度,率先在投资者心目中留下并形成投资热土的良好形象。二是建立招商大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我们要招的商在哪里,提前锁定潜在的投资商,做到有效招商、科学招商、精准招商。三是建立招商引资的科学机制。招商不仅仅是招商部门的事,而是全市一盘棋,最根本的是靠落地载体的努力,要把这几个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机制。四是突出招商重点。制造业的先进生产要素基本上全部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受美国“再工业化”潮流影响,这几年我们对欧美的制造业招商优势在削弱。常州要主攻欧美招商,力争成为全国对欧美先进制造招商的排头兵。

陈 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

排名前列,关于智能制造。建议关注智能制造与智能设备、智能技术、智能应用的结合,让常州产业结出更多成果。要加快推动智能向智慧升级,整合数据资源,谋划成立数据管理综合性部门。

第二,关于健康主题。要加快引进具有竞争力、有价值的高端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更好更可靠的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安全包容的社会环境、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

第三,关于产城融合。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智能制造带来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机器换人”让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带来城市空间收缩。二是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农村,建议要以科技和教育为支撑发展农业,建设知识农村,培养知识型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发展农业、如何振兴乡村的问题。

刘旺洪

(南京审计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一、区域发展的定位问题。我认为一定要放在国家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整体定位中考虑长三角中轴线问题,把常州作为长三角的极点来发展。

二、沿宁杭线的发展问题。一是沿宁杭线健康产业发展带,二是科技研发产业带,三是生态旅游产业带,需要将三个产业带进行统合。

三、中长期产业发展趋势。现在各省市都在提智能制造,但实际只能做到智能制造加优势产业的发展模式。常州应当突出某几个优势特色产业的智能制造,进行基础产业分析、强调品牌。

建议从长远考虑,在若干产业建设具有常州特色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产业集聚。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终端产品;二是核心技术;三是自主品牌。中长期要考虑三个“+”。一是大家熟知的“互联网+”;二是以职业技术教育和创新结合的“技能+”,这是常州的优势传统;三是“文化+”,常州产品产业中怎么注入常州的文化要素,塑造企业家精神、创业创新精神。同时,要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议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党的建设着力推进新乡贤队伍建设,打造常州基层社会治理的品牌。

张兆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党的十九大有一个重要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常州,就有三个“新”。

一是常州发展的外部态势会发生新变化。长三角地区可能会出现新的发展模式、方式。要密切关注长三角港口和重大产业发展给常州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二是常州面临新挑战。归结起来,就是“挤”和“分”。东西南北中都对常州发展形成挤压态势,挤压一定会造成分流,这是新的挑战。

三是要寻找新的历史方位。(一)要确立大主题、构建大平台、实现大接轨。一是大主题。建议常州进一步明确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的主题。二是大平台。常州科教目前发展得很好,职业教育是常州的特色之一,现在要通过创新、旅游等把常州优势发挥出来。三是大接轨。要全面接轨上海,未来哪个地级市接轨上海做得好,哪个城市就会脱颖而出。(二)要建设大场面、大基地。智能制造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细分行业,二是明确在产业链里面做哪一段。(三)要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枢纽城市有着物流集聚分流功能,容易做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这块江苏省内很弱,希望常州能够做起来。(四)要按照“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来进行“两个梳理”。“顶天立地”,就是常州任何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等在全省全国排得上号的都要梳理出来。“铺天盖地”就是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来归类梳理各个方面的抓手。

张小飞

(深圳市高工产研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针对常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四个方面的建议。

排名前列,适当超前布局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布局要在国际市场开始应用和量产的二至三年前谋划实施。新材料方面,常州在石墨烯、碳纤维、新型复合材料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要继续吸引国内在产品开发上有一定先进优势的企业落户常州。新能源汽车要在智能驾驶、充电设备等方面招商选资,在现有电池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电机、电控等产业,将常州建设成未来中国较大的电动车基地。人工智能方面,聚焦智能传感这一领域,抓好智能传感器、高端限速、激光雷达、电路板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电动车材料结合。智能制造方面,聚焦锂电池、光伏、电动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吸引国内外一批高端的系统集成商。第二,实施非常明显的差异化定位,注重抓好新兴产业的高端细分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作用,建立深度互相依赖的供应链。同时更好发挥金融工具作用,更好为产业的培育壮大服务。第三,夯实现有产业基础。结合现有产业发展,通过精准招商,弥补产业链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第四,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注重通过峰会论坛、平台经济集聚发展资源,建议在常州召开人工智能高级大会,推动资本、科技等资源的交汇集聚,带动本地相关产业发展。

杨 涛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对常州新一轮交通战略规划三点建议。

一要建立成为国际开放性的中轴枢纽城市。一是提升常州机场港口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机场方面:要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大上海都市圈国际枢纽机场群的重要一员。要做好空铁联运、增密国际航班、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港口方面:从江港向海港转移以后,要致力于推动铁水联运,引进国际船运公司和巨型跨国物流公司,开辟国际航线。二是全力推进高铁枢纽地位的提升和战略性资源的集聚。积极争取新资源,比如高铁通道、大沿海南北复线通道、大沿江东西复线通道。铁路枢纽通过这几个复线通道建立以后,常州的铁路枢纽有可能形成“四主四辅”的枢纽体系。航空、港口、铁路真正达成上述战略目标的话,常州将成为一个真正中轴枢纽城市。交通建设只是引擎,核心要务是推动枢纽经济区建设,需合理规划空港枢纽经济区、高铁枢纽经济区、海港枢纽经济区的产业布局。

二要建立全国示范性智慧公交城市。常州有基础有条件,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轨道交通建设,二是持续提升完善BRT公交网络,三是积极支持共享公交、定制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发展。

三要构建百姓满意的绿色出行城市。一是道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权向公交、步行、自行车转型。二是大力推进步行、自行车系统改善和绿道系统建设,为老百姓绿色出行创造条件。三是严管路内停车。

所有稿件均根据发言记录整理 摄影:张海韵

来源:常州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